服務熱線:15811173789
“外婆”屬于南方,“姥姥”屬于北方?“外婆”“姥姥”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爭?記者為此致電知名語言文字刊物《咬文嚼字》。《咬文嚼字》總編黃安靖對記者表示,經(jīng)討論,語言文字學者普遍認為“外婆”和“姥姥”都已屬于通用語范疇,兩者都不再是方言。
漢語冷知識:“外婆”的歷史比“姥姥”長
據(jù)介紹,從漢語衍變的歷史來看,“外婆”一詞的出現(xiàn)早于“姥姥”。
查閱文獻,“外婆”在唐代就出現(xiàn)了。唐代總章元年(668)道世( ?—683)所著《法苑珠林》卷七一:“我是汝外婆,本為汝家貧。”其中的“外婆”即外祖母。后來,“外婆”一直在文獻中出現(xiàn)。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一回:“舍下就在這前街上住,因當初在浦口外婆家長的,所以小名就叫做浦郎。”
“姥姥”的出現(xiàn)很可能是在明代。明代沈榜《宛署雜記·民風二》記錄:“外甥稱母之父曰老爺,母之母曰姥姥。”后世,“姥姥”也一直在文獻中出現(xiàn)?!秲号⑿蹅鳌返诙鼐蛯懙溃?ldquo;一直管裝管卸,到姑娘抱了娃娃,他作了姥姥。”
“外婆”“姥姥”都非方言
中國地域廣闊,漢語與少數(shù)民族語的方言都為數(shù)眾多。因此,2000年頒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規(guī)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。
“外婆和姥姥,最初可能都來自方言甚至是外族語言,但它們早就進入漢語普通話詞匯系統(tǒng),變成通用語言,在全國范圍內(nèi)廣泛使用。”黃安靖說。
在人們印象中,南方人普遍愛叫“外婆”,而北方人喜歡稱呼“姥姥”。但學者指出,“外婆”“姥姥”的使用并不以地域為界。例如,身為北京滿族正紅旗人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,就曾在《我的母親》一文里兩者并用:“母親的娘家是在北平德勝門外……對于姥姥家,我只知道上述的一點。外公外婆是什么樣子,我就不知道了。”
普通話不斷吸收方言 漢語才能“與時俱進”
語言文字專家還指出,在漢語的發(fā)展歷史上,“與時俱進”是一種常態(tài)。普通話不斷吸收方言的有用成分,普通話的許多成分都來自方言。而方言一旦進入普通話系統(tǒng),就變成了普通話的一員,不宜再視其為方言。
“據(jù)學者研究,在先秦時期‘豬’可能是方言,后世‘豬’已成為通用語。再如,爸、媽在先秦叫‘父’‘母’。而‘爸’大概在三國時才出現(xiàn),‘媽’大概在宋代才出現(xiàn)。‘爸’‘媽’或是來自方言,或是來自外民族語言。不過,現(xiàn)在肯定沒有任何人會把‘爸’‘媽’當作方言。”黃安靖分析說。
語言學家同時指出,方言是一種歷史記憶,也是地域文化符號,在作品尤其是文藝作品中有特殊的表達作用。所以,對于方言,人們也應該給予尊重和保護。